
你的位置:电子类pg是什么意思 > 新闻动态 >
发布日期:2025-10-09 00:50 点击次数:84
9月17日,中国考古博物馆开设系列“考古新发现成果展”,首期展出甘肃临洮最新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。
这批马家窑文化的彩陶,距今大约五千年。
其中的一个彩陶盘上,有一个特别醒目的奇怪“图案”,如下图所示:
图片
抱雪斋一看就笑了。
这不是图案,而是一个“帀zā”字的美化写法。
甲骨文里的“帀zā”字长这样:
图片
对照一下,主笔结构完全相同,只不过马家窑的这个“帀”字多了些装饰性的线条。
图片
这种装饰性的写法,至少五千年前就有了。
比如甘肃的“龙”字。详见下文:
五千年前黄帝画像出土!甘肃国宝级文物上的'龙'字竟被误认多年
这种文字的装饰性写法一直到春秋战国的时候还有,而且还形成了一种独具一格的字体。比如著名的越王勾践剑,上面的铭文就是在原有笔画的基础上增加了修饰性的鸟虫图案,如下图所示:
图片
抱雪斋可以确定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盘上这个“图案”是文字,基于以下几个理由。
第一,五千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已经有文字,而且是已经高度成熟的文字。详见下文:
五千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有文字!改写人类文字发展史!抱雪斋文字器物类型考古取得重大成果!
第二,马家窑文化时期的文字,和甲骨文一样都是全盘承袭自浙江上山文化有虞氏的文字。有虞氏人的特征就是瓮棺葬,与《礼记》里面记载的“有虞氏瓦棺”葬俗特征吻合,而马家窑文化也有大量有虞氏人的瓮棺葬,按照抱雪斋独步天下的文字考古学,有虞氏瓮棺出现之地就存在文字的可能。事实上,不仅马家窑文化陶器上还有不少字与甲骨文写法完全相同,西周金文中也出现了马家窑文化陶器的独有造型!详见下文:
周人五千年前已经掌握文字的铁证!比商朝还早两千年!一个“盉”字揭示了周人的来源
第三,对于马家窑文化的周人祖先来说,彩陶盘上的“帀”字具有重要意义,因为这个字的意思,就是周人的“周”,也是周易的“周”!
《说文》就说:
“帀,周也。”
马家窑文化,早就出现了很多“周”字!
详见下文:
周易的“周”字是什么意思?原来这个字里藏着周人的历史
综上所述,寺洼遗址发现的这个马家窑文化彩陶盘,上面写的是一个“帀zā”字,是周帀之意,对于马家窑文化的周人意义重大。
“帀”字同时还是“师”字的初文。《周易》里面的《师》卦,在战国楚简版里就写成“帀”。如下图所示:
图片
抱雪斋曾经说过,《周易》里的“师(帀)”字,有首都、“京师”之意。详见下文。
抱雪斋精解《大象》:“䷆ 地中有水,《师》;君子以容民畜众”
《诗经》里面记载了周人祖先公刘迁居于豳的事迹,诗中就把“豳”称为“京师”:
“笃公刘,逝彼百泉。瞻彼溥原,乃陟南冈。乃觏于京,京师之野。”
巧的是,寺洼遗址,正是马家窑文化的最大遗址,遗址发现三重平行分布的长方形“围壕(沟)”,东西长600米、南北宽450米,沟深达4米,距今约5000年,遗址总面积超百万平方米,外侧发现疑似道路、人工堆土及夯土基址。结合遗址周边数十处同期遗址,寺洼遗址被确认为马家窑文化的政治、经济与文化中心,是一处当之无愧的京师!
在京师级别的遗址里面发现这样一个“师(帀)”字,难道不是很顺理成章吗?
当然,我们还可以把寺洼遗址的这个彩陶盘倒过来看,“帀”字就变成了“㞢zhī”,如下图所示:
图片
不过,从字形上看,甲骨文“㞢”字中间的竖要比两边的短,所以陶盘上的文字应该还是以“帀”为是。
图片
本文为抱雪斋“文字考古学”系列及“文物里面读《周易》系列”不造第几回,欲知前事后事如何,且看上下回分解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